2025年了,互联网的红利基本都被吃干抹净了。
普通人还有赚钱的机会么?
当然有!必须有!
先给大家讲一个案例。
2019年,社交领域几乎被微信一家通吃,月活用户超过12亿。
但就在同一年,一个叫做Soul的小众社交App,在没有任何明星代言的情况下,月活用户突破3000万,估值达到100亿元。
它的目标用户群体非常明确:95后的年轻人,尤其是在大城市打拼的”空巢青年”。
答案就在于:它找到了大象踩不到的草。
具体来说,就是以下三个维度:
①需求的细分深度。
微信是一个全领域的社交平台,它要服务十几亿用户,必然无法满足每个细分人群的深度需求。
Soul则专注于年轻人的情感社交需求,通过兴趣匹配、心理测试等特色功能,精准击中用户痛点。
②商业模式的差异化。
微信主要通过广告、游戏、支付等变现,而Soul则通过会员费、虚拟礼物等方式实现盈利。
2021年,Soul的营收达到7.8亿元,虽然和微信的数千亿营收无法相比,但对一个创业团队来说,这个数字已经相当可观。
③用户体验的差异化。
微信的社交链接基于现实关系,而Soul主打陌生人社交,用户可以戴着”面具”展示真实的自我。
这种差异化的体验,让它在巨头的夹缝中找到了生存空间。
类似的案例还有很多。
比如在外卖领域,美团、饿了么两大巨头占据了90%以上的市场份额。
但你们可能不知道,专注于企业团餐的”美餐”,2022年营收突破20亿,净利润超过1.5亿。
它不需要和美团争夺C端市场,只需要专注服务好企业用户这个细分市场就够了。
再比如在教育领域。
2021年,整个K12教育培训市场遭遇重创,但专注于成人职业教育的某IT培训机构,当年营收反而增长了30%,达到4.5亿。
它找准了细分市场:专注于Python、Java等热门编程语言的实战培训,直接对接企业用人需求。
这3个案例告诉我们什么?
第一,市场永远不会被完全垄断。
即使巨头占据了90%的市场,剩下的10%可能也有几十亿的规模。
第二,细分市场的关键是”专注”。
你要在一个小领域做到极致,直到成为客户心中不可替代的选择。
第三,要找准大公司的”懒得做”和”做不好”。
大公司追求规模效应,对他们来说,一个每年几百万的市场可能连看都不会看一眼。
这就是普通人的机会。
你走你的阳关道,我过我的独木桥。
在任何一个领域,只要你能做到:
1. 找准足够小而精准的细分市场
2. 建立起差异化的竞争优势
3. 专注于把一件事情做到极致
一年赚个几十到几百万,也可以活得很滋润了。
你不需要去追求千亿市场,你要做的是在自己的领域里,服务好自己的用户。
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问:这样的机会会不会被巨头发现,然后被抢走?
我的答案是:不用担心。
因为对巨头来说,一个每年只能创造几千万营收的市场,投入产出比太低,不值得他们花费精力。
就像腾讯不会去做企业团餐一样,因为这个市场对他们来说太小了。
而这恰恰是我们的机会。
有人可能还会说,你举的这些例子,动不动几千万上亿,跟我有毛关系?我只知道现在做XX,卷的不行了!
比如我现在做自媒体,做社群,做知识付费。
圈内的头部,应该就是罗振宇的得到APP了,这确实是我遥不可及的体量。
我永远也无法超过他,但他也不可能模仿我。
因为我体量小,所以我可以提供一对一服务;
但他不行,他只能提供标准化的课程。
既然是标准课程,就不可能覆盖所有人。
即便他能提供一对一服务,收费至少上万;
而我不用,你花99就能进社群,学各种项目和引流技巧。
而那些体量比我更小的,完全可以更低价或者直接免费进群。
先输出价值培养信任,再带队做几个小项目,一样能活得很滋润。
谁说小号就没有优势的?
不要正面竞争,想办法差异化。
大有大的优势,就有大的苦恼;
小有小的缺点,就有小的特长。
“赢家通吃”是有边界的。
即便海底捞年营收300多亿,但这并不影响一家小面馆月入5万。
消费者的需求是多样的,不是所有人每顿饭都想吃海底捞。
一条街上,路边摊,小餐馆,大饭店,可以同时存在,并不影响各自的生意。
别人的机会在于规模,你的机会在于细分;
别人的优势在于全面,你的优势在于专注。
你不需要成为下一个腾讯,你只需要成为最好的自己。
在参天大树下,做一棵一棵小草;树倒了,草都不会倒。
💎 加入推咖网创社,一起成为赚钱高手!
暂无评论内容